后臺收到一個家長的留言,深有感觸:
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,兒童在“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,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,一個是同伴的世界”。
起初,我不以為意,以為小孩子能需要什么社交。
直到學校組織活動,每5個孩子分成一組比賽,我才發現我錯的離譜。
孩子們是自行組隊的,但他們好像有默契一般,擠擠鬧鬧中就很快都找到了合適的位置。
但是我的孩子,他站在中間手足無措。
我永遠無法忘記,他看著周圍的同學嬉笑著推推搡搡,想要嘗試加入一個組卻欲言又止,就這樣徘徊在一個又一個小隊的邊緣的情景,小小的一只,格外可憐。
很多家長認為:只要管好孩子吃喝拉撒、健康安全就夠了。
至于會不會交朋友、人緣好不好……等孩子長大了,自然會去適應社會,無需擔心。
但其實,孩子幼時的社交經歷,會對他的一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。
很多人在成年后,依然獨來獨往、性格孤僻,其實多半是錯過了3-6歲交往關鍵期的正確引導。
孩子為什么不合群?
父母過于嚴厲或家庭不和睦
父母經常對孩子大聲吼叫、批評,或者經常吵架,孩子一直生活在壓抑、恐懼、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環境,就會引起觸覺失調。
久而久之,往往會啟動自身的防御系統把自己封閉,更愿意一個人獨處。
父母的過度保護
很多時候,父母過于小心翼翼,甚至時常插手代勞,剝奪了孩子嘗試和成長的機會。
孩子沒有機會發展本體能力,即使遇到自己可以做好的協作活動或游戲,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、不敢輕易加入。
孩子害怕失敗
5歲以下的孩子正處于嘗試新事物、學習各種能力的階段,同時也開始擁有自己的認知和主張。
生理和智力上的日漸成熟,有時會讓他覺得自己無所不能。如果在團隊協作中不斷失敗,與自己
的預期形成落差,自尊心強的孩子特別在意“輸贏”和他人的評價,就會不再樂于嘗試此類活動。
孩子觸覺敏感
還有一些孩子,因為剖腹產、家中活動空間少,缺乏戶外活動、家人過分溺愛等,環境刺激不足,
存在觸覺失調的狀況,往往會膽小孤僻、對新環境的適應性差、不喜歡與陌生人交往。
改善孩子不合群,家長可以這樣做
給予孩子溫和有效的陪伴
不要強制把孩子往人前推,以免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,適得其反。
多和孩子溝通交流,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,多給孩子提供與他人接觸的機會,讓孩子打開心扉走出自己的世界。
做“懶”家長
給予孩子安全感基礎上的勇敢
給予孩子獨立的機會,家庭游戲中,鼓勵孩子,由他來安排角色,提高孩子的溝通協調能力。
平時父母多充當孩子的玩伴,讓孩子多嘗試,并及時鼓勵。
在孩子害怕的時候,給予孩子安全感,如“別害怕,你站不穩的話,媽媽會及時接住你。
來,試一下!”同時記得給孩子心理和技能上的幫助,讓孩子在不斷嘗試中找到自信。
多帶孩子運動
失敗和成功都要多體驗
積極創造條件,鼓勵和支持孩子參加跑步、跳繩、拍球、游泳、爬山等各種體育鍛煉,
以增強身體各部位的機能和適應環境的能力,提高孩子的本體覺和自信心。
當孩子失敗的時候,積極引導孩子放平心態,幫助孩子把內心的挫折感抒發出來,
并鼓勵孩子接著嘗試,如“沒關系,你已經很棒了”、“每個人都有輸有贏,你可以再試一次”……
適當的觸覺游戲
多帶孩子外出接觸大自然,多玩土玩沙玩石子,在家多給孩子進行按摩、
毛巾裹身體等游戲,促進孩子的觸覺學習,改善感統失調的問題。
愛與陪伴,是培養幸福孩子的.有力支持。當孩子不合群,我們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內心,
幫助孩子擁有走出去的勇氣和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