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去醫院看鄰居家發燒的孩子。
交談間,發現隔壁床是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兒,因為病情嚴重,醫生要求孩子做個腦部核磁共振。
媽媽抱著孩子去相關的科室來來回回跑了三趟,孩子就是死活都不愿意做。
孩子抱著媽媽一邊哭一邊喊:“媽媽,我怕,我不去!”媽媽很不耐煩地恐嚇孩子:“那就是個機器,有什么可怕的,你不去,媽媽就不要你了!”
這下,孩子哭得更厲害了,抱著媽媽不肯撒手。媽媽一臉不悅的表情,用力推開了孩子,跑到了病房外。孩子看到媽媽離開了,哭得撕心裂肺,鞋子都顧不上穿,跑下床哭著喊著要去找媽媽,那場面看了讓人覺得揪心。
生活中,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情緒失控是孩子的問題,孩子種種不當的行為更是固執、任性的表現,因此經常采用這幾種方式對待孩子的情緒問題——
“情感隔離”型——擺起一副冷峻的面孔,任憑孩子撒潑打滾、哭聲震天,也能保持淡定的姿態;
“暴力應對”型——面對孩子的吵鬧,直接發脾氣或者強制要求孩子聽話;
“忽冷、忽熱”型——心情好,拿孩子當寶,心情不好,拿孩子當草。
這樣的父母,其實是在自己與孩子之前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墻,沒有真正讀懂孩子的情緒,走進孩子的內心。
孩子情緒失控時,
如何與TA建立“情感連接”?
?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,家長須作孩子的好榜樣,先控制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,不表示任何看法,慢慢走到孩子面前,讓哭鬧中的孩子感覺到你的冷靜,降低哭鬧情緒。
?了解孩子發脾氣、哭鬧的真正原因,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,讓孩子感覺到你是了解他的。當孩子情緒失控時,可將孩子抱至懷中輕拍安撫情緒,或是放一些輕柔音樂、孩子平常喜歡聽的歌,借以安定情緒。
?多進行觸覺訓練,帶孩子去戶外與其他小朋友玩耍,如玩泥巴、玩沙土、玩石頭等,另外,家長還要注意孩子對溫度冷熱的體驗,多擁抱孩子,這些活動都是孩子身體的觸覺刺激,培養孩子抑制輕微刺激信息的能力,有利于情緒的穩定發展。
孩子年齡較大時,就需要進行專業的觸覺訓練來降低觸覺敏感度。家長對于孩子的需求要延遲滿足,提高其抗挫折能力。
在專業的感統訓練中,不僅可以通過觸覺訓練來提高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,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,讓孩子成為樂觀、自信受歡迎的孩子,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發展。